作者:流浪的橡树
南宋与蜀汉以一隅之地,同处存亡之秋,面临强敌压逼,二者情形七分相似。
岳飞为南宋名将,也是常书诸葛亮《后出师表》自勉。
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阿斗完全授权诸葛亮执掌军政大权。
然而,诸葛亮明知敌我实力悬殊和“天下三分,益州疲敝”现状,大量发行太平百钱,以1:100比例征敛民间财富,充作军费,同时实施全民动员,“男战女运”,长年持久与敌国开战。
最终,益州熬干,蜀汉灭亡。
历史已经证明,相比之下,宋高宗赵构远比诸葛亮和刘阿斗更明智。
他既没有采取诸葛亮不留余地的刚性战略,当然也就没有将有着出众军事才华的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人,当作诸葛亮任用。
宋高宗赵构并非如明清评话说书描绘那样的昏君、弱君,而是在北宋坍塌以后,整合、领导南方散乱力量建立政权、对金抗战,并且在战争中形成极高威望的中兴之君。
宋高宗是南宋抗金的最高统帅,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人,则是南宋方面军统帅。
可见,如将南宋最高统帅宋高宗剥离出南宋抗金战争,实为评话说书的不着边际的漫话。
也正是因此,面临靖康之变以后正规军几乎全灭,南宋军队草创,军制散乱,私军和山头林立,军事将领尾大不掉和闹出“淮西事变”,南宋中央三衙、枢密院形同虚设等等军事乱象;以及南宋土地兼并情况严重,贫富悬殊,巨额军费压迫民间,官民矛盾激化等等政治乱象;宋高宗才可能在宋金战争局势稍稳之时,着手开始了南宋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政治改革方面,宋高宗出让部分皇权,进行了多次旨在集中相权,将三省并为两省等等改革,开创性拉开了南宋相权和地方行政权扩大化改革的帷幕。
历史证明,宋高宗主导南宋进行这些改革,不仅优化了政府行政效率,大幅提升了南宋军队战力,推动了江南地方经济发展,稳定了民生,保障了后续抗金作战军费,同时,宋高宗系列改革还创造性形成了南宋皇权、相权相互监督、牵制的体制框架,在政治和行政上催动了南宋综合国力的爆发性发展。
皇权、相权相互监督、牵制格局让南宋宰相们有了更多实权和政治舞台,使得他们纷纷成为“权相”,在大展手足同时,也就再无老百姓传统认知的忠肝义胆的“忠臣良相”的驯服模样。
明清两朝更是讳莫如深南宋皇权、相权相互监督、牵制的体制框架。
就此,朝廷民间也就默契认定了一句废话: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可是,南宋经济、文化、科技等等方面之辉煌成就,不仅为国内学界普遍肯定,在欧美史学界,同样也是中国历史受到最多盛誉的一段奇迹。
如从逻辑思考这段历史,如无“良相”辈出,南宋焉能创造中国历史上的最是登峰造极的璀璨时代?
1141年,绍兴十一年,经过十六年漫长战争,宋金双方消耗极大,精疲力尽,因而开始和谈,最终以宋向金称臣,金册赵构为皇帝,达成和约。
南宋抗金战争第一战略阶段结束,南宋继续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改革。
1142年1月27日,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在狱中遇害。
现在回望历史,可以肯定认为,岳飞遇害应该不会是网络传闻的单纯意义上的“忠臣受害”、“迎回二圣”、“功高震主”或者“君臣嫌隙”,但却是南宋战略调整及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的必然结果。
历史如此诡异。
南宋名将岳飞遇害,著名的“岳家军”被打散重编,却几乎没有影响南宋军事和国防实力飞速发展。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九月,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兵分四路大举攻宋。
这次宋金战争,南宋民心士气空前高涨,凭借绝对的军事、经济、科技实力,在川陕击败金军,连收秦、洮等16州失地;在胶西陈家岛水战火攻全歼金国水师。
十一月,宋军更在采石、扬州瓜洲镇等地,先后击败金主完颜亮统帅的金军主力。
此后,金军战略败退,军心混乱,完颜亮也在乱军中被叛将缢杀。
宋金战争第二战略阶段就此结束。
这场战争之后,南宋逐渐夺得宋金关系的战略主动,也就有了继续改革和发展经济的战略机会和空间,继而扩大了对金国的战略优势。
此后直至宋蒙战争,南宋被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灭亡的150年间,即便宋金战争、宋蒙战争阴霾当头,南宋持续政治稳定、民心凝聚,不仅在文化、科技上取得璀璨成就,南宋经济及金融业、航海业、制造业及文化科技等多方面持续飞速发展,领跑全球。
当时,南宋外贸通商遍及东南亚、中东、非洲、地中海及欧洲等地50多个国家、地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海洋文明。
有中外多家史料认为,南宋人均GDP达到450美元左右。
南宋平民的收入在战争中同样领跑全球。
这时,再看诸葛亮“王业不偏安”战略下,蜀汉那段“男战女运”,熬干益州的历史,二者相比,如是我们作为蜀汉或者南宋的平民百姓,不抢道德伦理的高地,设身处地平民视觉再做选择,是选诸葛亮,或者选宋高宗?
这显然已经不是情感问题,立场问题,而是基础的生存问题,智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