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纽约的时候有个微信群,在那里结识了这个叫“走山游水”的画家。虽然从未谋面,但对画家执着的艺术精神很感动,对这些画也愿意慢慢欣赏以了解其意境。愿意让更多人了解她的画。她的公众号是“胡涂乱画”,很谦虚,希望更多人订阅支持。
以下是她一篇文章中的画和文字。文章的题目是“这一年,观看之道”。

这幅画着画着,我想到了 Edvard Munch, 天价的“尖叫” 的创作者。据说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不仅会给他和他的姐妹们读鬼故事还会读埃伦坡写的故事,加之体弱多病,于是他的作品久久的笼罩着一层莫名的悲与恐。





今年四月底,开始常态化测核酸,否则别说乘公交,进超市,连出入居住的小区都没有门。



Ways of Seeing 《观看之道》,先在微信读书(WeRead)上看了中文版的。感觉句式和表达相当别扭,意识形态色彩浓重。不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而是用思考主导观看,尤其是关于广告的分析。
有趣的一点是以前没想过的,为什么博物馆收藏展览古典静物画,这其中绝大多数虽逼真却死气沉沉透着腐朽的气息(在我看来,有了摄影后这种写实到没灵魂的画作连档案的价值都不具备)。原来在几百年前的社会,拥有油画也同时意味着拥有了其内容所代表的富足豪奢,当下及永远的。
最后一点,我看不同意见很多,一家之言吧。我觉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定是有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