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asha's Da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Russia
By Orlando Figes
译注者:老白
1703 年一个雾蒙蒙的春日早晨,十几名俄罗斯骑兵骑马穿过涅瓦河流入波罗的海的荒凉沼泽地。他们在寻找一个地方建造堡垒,以对抗当时与俄罗斯交战的瑞典人以及这些荒芜已久的沼泽地的主人。对于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这位内陆俄国的沙皇来说,宽阔弯曲的河流流向大海的景象展示了巨大的希望和潜力。此时他正率领着他的侦察部队来到这里。当接近海岸时,他下了马,用刺刀割下两块泥炭,在沼泽地上摆成十字形,然后说:"这里将成为一座城"。他就是彼得大帝。【1】
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不适合作为欧洲最大国家的大都市了。涅瓦河沼泽三角洲的这片岛屿树木丛生。春天雪融化的时候浓雾弥漫,狂风吹时河水高过陆地,这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即使是夏天冒险来的少数渔民也不会在此久留,只有狼和熊才是这里唯一的居民。【2】这也不足为怪,一千年前这里还在海的下面。从波罗的海流向拉多加湖的航道上有几个岛屿,今天的普尔科沃高地和帕尔戈洛沃高地就在这些岛上。即使在十八世纪末凯瑟琳大帝统治时期,她在普尔科沃山丘上建造夏宫的沙皇塞洛仍被当地人称为萨尔斯科塞洛。萨尔斯科这个名字来源于芬兰语中的"saari",意为"岛屿"。
当彼得的士兵挖开地面时,发现下面一米左右的地方就有水。只有地势稍高的北岛才能打下坚实的地基。在四个月的疯狂开掘中,两万名应征士兵徒手挖出土地,至少有一半的劳动力丧生,他们拖着原木和石头或用背驮,用衣服裹着泥土,建造了彼得保罗要塞。【3 】建筑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几年之内,河口就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建筑工地。1709-1710 年,俄罗斯战胜瑞典,确保了对海岸线的控制,此后,这座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来自高加索和西伯利亚的 25 万农奴和士兵夜以继日地开垦森林、挖掘运河、铺设道路和建造宫殿。【4】 木匠和石匠(法令禁止在其他地方工作)涌入新首都,搬运工、破冰工、雪橇驾驶员、船夫和工人也纷纷赶来寻找工作,能找到的空地都挤满了木棚,人们就睡在那里。开始时,一切工作都是用原始的手工工具粗糙完成的:斧子比锯子占优势,简单的手推车是用未剥皮的树干制成,车轮是用小桦木制成的。由于对石料的需求量很大,每艘船和每辆车到达这里时都必须携带一定吨数的石料。但新的工业很快兴起,生产砖、玻璃、云母和防水油布,而造船厂则不断让城市水道上的交通繁忙起来,帆船和驳船满载石料,每年还有数百万原木顺流而下。
圣彼得堡就像俄罗斯童话故事中的魔幻之城,以梦幻般的速度成长起来,它的一切都如此光彩夺目、焕然一新,以至于很快就成为一个应该载入神话的地方。当彼得宣布”这里将成为一座城”时,他的话与圣经里神的命令”要有光”不谋而合。当他说出这句话时,传说一只鹰从彼得的头顶飞过,落在两棵绑在一起形成拱门的桦树顶上。十八世纪的赞美诗人将彼得提升到了神的地位:他集泰坦、海王星和火星于一身。他们将”彼得罗波利斯”【即彼得之城】与古罗马相提并论。彼得也采用了”英白拉多”【Imperator,大统帅,皇帝】的称号,并在新卢布硬币上塑造了自己带着月桂花环、身披盔甲、效仿凯撒的形象。普希金的史诗《青铜骑士》(1833 年)的开篇名句(每个俄罗斯小学生都背得滚瓜烂熟)将彼得堡由天意创造的神话具体化了:
他站在荒凉波涛的岸边,思绪万千,眺望远方……【5】
因为普希金的诗句,这个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这座以彼得守护神名字命名的城市,随着政治的变迁,曾三次更名,但居民们仍称其为”彼得"*。
【* 这个名字在俄语中的发音是 "Pyotr"--因此 "Peter"(源自荷兰语 "Sankt Piter Burkh "的原始拼写和发音)意味着某种异国情调,正如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所指出的那样,对于这样一个非俄罗斯的小镇来说,这听起来是正确的(见约瑟夫-布罗茨基,《重命名城市指南》,载于《小于一:论文选》(伦敦,1986 年),第 71 页)。】
在人们的想象中,这座城市奇迹般地从海上浮现,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传奇的色彩。俄罗斯人说,彼得在天空中建造了他的城市,然后将它像一个巨大的模型一样降到了地面上。这似乎是他们能够解释在沙地上建造城市的唯一方法。而没有地基的首都,这样的概念是彼得堡神话的基础,它激发了俄罗斯文学和艺术的灵感。在这个神话中,彼得堡是一个虚幻的城市,一个充满幻想和幽灵的超自然领域,一个天启的外星王国。果戈理的《彼得堡的故事》(1835 年)中的孤魂野鬼就居住在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1866 年)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等幻想家和杀人犯也居住在这里。从普希金的《青铜骑士》到别利的《彼得堡》(1913-14 年),洪水肆虐的景象成为这座城市厄运故事的永恒主题。但这一预言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因为这座城市在地面上建造的时候,大量的瓦砾被堆放起来,将街道抬到水势无法到达的高度。建城初期,洪水频发,因此必须经常进行维修和加固,将街道抬得更高。1754 年,我们现在看到的冬宫开始动工,是在这个地点起造的第四座冬宫,地基比五十年前高出三米。
彼得堡是一座用进口石材建造的水上城市,它违背了自然规律。河岸著名的花岗岩来自芬兰和卡累利阿;宫殿的大理石来自意大利、乌拉尔和中东;辉长岩和斑岩来自瑞典;辉绿岩和板岩来自奥涅加湖;砂岩来自波兰和德国;洞石来自意大利;瓷砖来自低地国家和利贝克。只有石灰石是在当地开采的。【6】 运输如此大量石材的成就,只有建造金字塔才能超越。

【1.为青铜骑士的基座而移动巨大的花岗岩石。根据 A. P. Davydov 1782 年的画作绘制的版画】
建造法尔科内的彼得大帝骑马雕像的巨大花岗岩石高十二米,周长近三十米。这尊雕像重约 66 万公斤,一千多人花了 18 个月的时间,先是用一系列滑轮,然后用一艘特制的驳船,将其从发现这块石头的林间空地搬到这个首都,全程 13 公里。圣以撒大教堂的三十六根巨大花岗岩石柱是用大锤和凿子从地下凿出来的,然后用人力拖了三十多公里运到芬兰湾的驳船上,再从那里运到圣彼得堡,用木头制成的巨型吊车将其安装好【8】。最重的岩石要在冬季才能被转移,此时雪让运输变得更容易。但即便如此,这项工作也需要一支由几千人组成的军队和 200 匹马组成的雪橇队【9】。
彼得堡的发展与其他城镇不同。无论是商业还是地缘政治都无法解释它的发展。相反,它是作为一件艺术品而建造的。正如法国女作家德-斯达尔夫人在 1812 年访问这座城市时所说,"这里的一切都为视觉感知而生"。有时,这座城市就像是作为一个巨大的场景而组装起来的--它的建筑和居民只不过是舞台上的道具。来到彼得堡的欧洲游客已经习惯了自己城市中的各种建筑风格,他们尤其被这座城市奇特的非自然美所震撼,并经常将其与舞台上的建筑相提并论。19 世纪 30 年代,旅行作家库斯廷侯爵写道:"每走一步,我都为建筑与舞台装饰的结合而惊叹"。"彼得大帝和他的继任者们将他们的首都视为剧院"。【10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彼得堡只是后来舞台剧"波坦金村"(Potemkin villages)的一个更宏大的版本,波坦金村是在第聂伯河沿岸一夜之间用硬纸板剪出的经典建筑,让驶过的凯瑟琳大帝深感满意。
彼得堡是由自然元素—水、石头和天空—组成的。这种构想反映在十八世纪的城市全景图中,这些全景图强调所有这些元素的艺术和谐。【11】 彼得一直热爱大海,他被宽阔、湍急的涅瓦河和开阔的天空所吸引,并将其作为他的舞台背景。阿姆斯特丹(他曾到过阿姆斯特丹)和威尼斯(他只从书本和绘画中了解过威尼斯)是宫殿林立的运河和堤岸布局的早期灵感来源。但彼得对建筑的品味不拘一格,他从欧洲各国首都借鉴了自己喜欢的风格。彼得堡教堂朴素的古典巴洛克风格,与莫斯科色彩鲜艳的洋葱圆顶截然不同,是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和里加(今拉脱维亚)单脊教堂的混合体。
1690 年代,彼得从欧洲旅行带回了建筑师和工程师、工匠和艺术家、家具设计师和园艺家*。彼得的"天堂"不惜工本。即使在 17 世纪 10 年代与瑞典的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也在不断插手计划的细节。为了让夏园”胜过凡尔赛宫”,他从波斯订购了牡丹和柑橘树,从中东订购了观赏鱼,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会唱歌的鸟儿,尽管很少有鸟儿能从俄罗斯的霜冻中幸存下来。【12】 彼得颁布法令,要求宫殿按照他自己批准的设计建造规整的外墙,统一屋顶线条,并规定在阳台和”堤岸一侧”的墙壁上安装铁栏杆。为了美化城市,彼得甚至将屠宰场改建成洛可可风格【13】。
* 彼得堡在彼得大帝统治时期的主要建筑师是意大利的多梅尼科-特雷齐尼(Domenico Trezzini)、法国的让-勒布隆德(Jean Leblond)和德国的格奥尔格-马塔诺维(Georg Mattarnovy)。
十八世纪中叶,阿尔加洛蒂伯爵写道:”在这座首都,有一种杂种建筑在统治着。【14】 到了十九世纪,将彼得堡视为人为复制西方风格的观点已经司空见惯。【19】 世纪作家和哲学家亚历山大-赫尔岑曾说过,彼得堡”不同于所有其他欧洲城镇,因为它与它们所有都一样”。【15】 然而,尽管借鉴痕迹明显,这座城市仍有自己的独特性,它海天一色的开阔环境、宏伟的规模和建筑群的统一性,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艺术和谐。艺术家亚历山大-贝努瓦(Alexander Benois)是迪亚吉列夫圈子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将十八世纪的彼得堡作为崇拜对象,捕捉到了这种和谐的概念。他在 1902 年写道:”如果说它是美丽的,那么它是整体的那种美丽,或者说是大块的美丽”。【16】 欧洲的老城市历经几个世纪的建设,最后最多只能成为不同时期风格的美丽建筑的集合体,而彼得堡是在五十年内按照一套单一的原则建成的。此外,在其他任何地方,这些原则都没有得到如此大的空间。在阿姆斯特丹和罗马,建筑师们的建筑空间非常狭窄。但在彼得堡,他们可以扩展自己的古典理想。直线和正方形在广阔的全景中获得了呼吸的空间。由于到处都是水,建筑师们可以建造低矮而宽阔的宅邸,利用河流和运河中的倒影来平衡建筑的比例,从而产生一种毫无疑问的美丽和宏伟的效果。水为厚重的巴洛克风格增添了轻盈,也为沿水而建的建筑增添了动感。冬宫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尽管冬宫规模宏大(1050 个房间、1886 扇门、1945 扇窗、117 个楼梯),但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漂浮在河堤上;沿着蓝色外墙的白色圆柱的切分节奏营造出一种动感,与流淌而过的涅瓦河交相辉映。
这种建筑统一性的关键在于将城市规划为一系列建筑群,由和谐的林荫大道和广场、运河和公园网络连接起来,与河流和天空相映成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规划可以追溯到 1737 年,即彼得去世 12 年后,圣彼得堡有序发展委员会的成立。规划的中心思想是城市从海军部开始呈三条放射状展开,就像罗马从人民广场(Piazza del Popolo)开始一样。因此,海军部的金色尖顶成为城市的象征性地形中心,从汇聚在海军部的三条长长的大道(涅夫斯基大道、戈罗霍瓦大道和沃兹涅先斯基大道)的尽头都能看到。从 17 世纪 60 年代起,随着圣彼得堡砖石建筑委员会的成立,将城市规划为一系列建筑群的做法变得更加明显。为了确保在时髦的涅夫斯基大街上建造的宫殿使用石材和统一的外墙,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强调了大道的艺术构思,即一条笔直的不间断的线,一直延伸到目光所及之处。伊丽莎白皇后在 1753 年为纪念建城 50 周年而委托艺术家 M. I. Makhaev 绘制的和谐全景图就反映了这一点。但视觉上的和谐并不是这种规范化的唯一目的:首都的分区规划也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形式。冬宫和夏园周围的贵族住宅区与干草市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附近的文员和商人区或更远的工人郊区之间,通过一系列运河和大道清晰地划分开来。看过爱森斯坦的电影《十月》(1928 年)的读者都知道,涅瓦河上的桥梁可以吊起,以防止工人进入中心区。
圣彼得堡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它是一个庞大的、近乎乌托邦式的文化工程,旨在将俄罗斯人重建为欧洲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笔记》(1864 年)中称其为”整个世界中最抽象、最有意图的城市"。按照彼得的构想,成为彼得堡市民就意味着抛弃了莫斯科俄罗斯过去"黑暗"和"落后"的习俗,作为欧洲俄罗斯人进入了进步和开明的西方现代世界。
【但是建造这些建筑,死了这么多人,对人的观念, 不仅没有赶上美国独立战争时的概念,连英法德的观念也没达到。当然彼得的时代时18世纪早期,相当于苏格兰启蒙运动早期。也许彼得当时是超前的,但后来俄国却停滞不前了。】
莫斯科是一个宗教文明古国。它植根于拜占庭时期的东方教会精神传统。在某些方面,它与中欧的中世纪文化相似,他们在宗教、语言、风俗习惯和其他许多方面都有联系。但在历史和文化上,它仍然与欧洲隔绝。它的西部领土不过是在欧洲大陆的据点:波罗的海地区直到 17 世纪 20 年代才被俄罗斯帝国占领,乌克兰西部和波兰的大部分地区直到 18 世纪末才被占领。与中欧不同,莫斯科很少受到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的影响。它没有参与近代早期的海洋发现或科学革命。它没有欧洲意义上的大城市,没有赞助艺术的王室或主教宫廷,没有真正的市镇或中产阶级,除了修道院学院外没有大学或公立学校。
教会的主导地位阻碍了文艺复兴以来在欧洲形成的世俗艺术形式在莫斯科的发展。相反,圣像是莫斯科宗教生活方式的焦点。它既是日常仪式的工艺品,也是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圣像随处可见,不仅是在家中和教堂里,在商店、办公室或路边的神龛里也是如此。圣像与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世俗绘画传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诚然,在 17 世纪晚期,西蒙-乌沙科夫等俄罗斯圣像画家开始放弃中世纪圣像绘画的拜占庭风格,转而追求西方巴洛克风格的古典技巧和感性。然而,来自欧洲的游客总是对俄罗斯视觉艺术的原始状况感到震惊。17 世纪 60 年代,俄罗斯宫廷的英国医生塞缪尔-柯林斯(Samuel Collins)对克里姆林宫的圣像评论道:"平淡而丑陋";"如果你看到它们的图像,你会认为它们比镀金的姜饼好不了多少"。最早的世俗肖像画(parsuny)可追溯到 17 世纪 50 年代。不过,它们仍然保留了平面肖像的风格。1645 年至 1676 年在位的沙皇阿列克谢是俄罗斯第一位有可靠肖像的统治者。其他类型的绘画(静物画、风景画、寓言画、风俗画)在彼得统治之前,甚至更晚的时期,在俄罗斯的画作中完全没有出现过。
俄罗斯教会同样阻碍了其他世俗艺术形式的发展。器乐(相对于圣歌)被视为罪恶,受到教会当局的无情迫害。然而,民间却有丰富的吟游诗人和音乐家传统,即 skomorokhi(斯特拉文斯基在《彼得鲁什卡》中有过介绍),他们带着手鼓和古斯利(一种古筝)在村庄里游荡,躲避教会的代理人。无处不在的教会也阻碍了文学的发展。尽管在十七世纪末,随着廉价印刷技术的出现,民间故事和诗歌以插图印刷品(lubki)的形式出版,但当时没有印刷的新闻报纸或期刊,也没有印刷的戏剧或诗歌。1682 年彼得登基时,莫斯科出版社自16世纪 60 年代成立以来出版的非宗教书籍不超过三本【19】。
彼得憎恨莫斯科。他蔑视其陈旧的文化和狭隘性,蔑视其对西方的迷信恐惧和怨恨。猎杀女巫的事件屡见不鲜,外国异教徒在红场被当众烧死,最后一名是新教徒,于 1689 年被烧死,当时彼得 17 岁。年轻时,彼得在特殊的"德国"郊区度过了很多时光,这指的是当时在教会的压力下,莫斯科的外国人被迫住在某处。他身着西服,剃掉胡须,与东正教徒不同,他在大斋期吃肉。年轻的沙皇游历北欧,亲自学习俄罗斯成为大陆军事强国所需的新技术。在荷兰,他当过造船工人。在伦敦,他参观了天文台、兵工厂、皇家造币厂和皇家学会。在柯尼斯堡,他学习了炮兵。他从旅行中获得了将俄国变成现代欧洲国家所需的东西:仿照荷兰和英国的海军;仿照瑞典和普鲁士的军事学校;借鉴德国的法律制度;以及仿照丹麦的(公务员)等级表。他委托制作战斗场景和肖像,以宣传其国家的威望;他还为其位于彼得堡的欧洲宫殿购买雕塑和装饰画。
新首都的一切都旨在迫使俄罗斯人采用更欧洲化的生活方式。彼得告诉他的贵族们如何居住,如何建造房屋,如何在城里走动,在教堂里站在哪里,要养多少仆人,在宴会上如何用餐,如何穿衣和理发,在宫廷里如何举止得体,以及如何在彬彬有礼的社交场合交谈。在他一手打造的首都,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这种强迫性的规定给圣彼得堡留下了一个充满敌意和压迫感的形象。这就是十九世纪”虚幻城市”神话的根源--它与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对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构成威胁--它在俄罗斯文学和艺术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贝努瓦写道:"在彼得堡,同样存在着罗马精神,一种坚硬而绝对的秩序精神,一种形式上完美的生活精神,对于普遍邋遢的俄罗斯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但毫无疑问并非没有魅力"。贝努瓦将这座城市比作"手持棍棒的中士"--它具有"机器般的特征",而俄罗斯人则像"衣衫不整的老妇人"【20】。德-库斯廷(De Custine)说,彼得堡更像是”军队的总参谋部,而不是一个国家的首都”。【21】 赫尔岑(Herzen)说,彼得堡的整齐划一让他想起了"军营"。事实上,这些形状的目的就是让俄罗斯人像士兵一样整齐划一。
然而,在这个欧洲梦幻世界的表层之下,古老的俄罗斯依然显露无遗。在沙皇的逼迫下,许多贵族在彼得堡的宫殿院子里放养动物,就像在莫斯科的院子里一样,以至于彼得不得不发布许多法令,禁止牛和猪在他精美的欧式大道上游荡。大道被设计成一条正式的”远景【prospekt】”大道,从一端的海军部一直延伸到三公里外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但他们未能保持直线,当 1715 年竣工时,两支队伍交汇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岔口【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