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
当年面对英格兰,苏格兰曾自问何处去
苏格兰地处大不列颠岛国北部,地理蛮荒,气候恶劣。即使在今天,夏天去旅游的人也要带好厚重衣物,因为很有可能会碰上雨雪交加疾风怒嚎的天气。十七世纪最后几年,北欧出现超常的寒冷气候,苏格兰更是连年隐天蔽日,作物难以成熟,造成饥荒。
经济上如此,社会环境也很“严峻”。自十六世纪中叶苏格兰宗教改革运动兴起、新教推翻天主教之后,苏格兰教会推行严厉的加尔文派教规,对民众思想严厉管制,稍有异端言论,就可能被送上断头台,社会气氛十分紧张。
最有名的是汤马斯·艾肯海德亵渎案。这位不到二十岁的爱丁堡大学学生,只是因为和几个同学说了自己对耶稣和圣经的不同看法,就在1697年一月被送上绞刑架,成为大不列颠最后一位因亵渎罪致死的人。
这时候,南部的英格兰却很不同。1688年的光荣革命诞生了《权利法案》,是英国历史上君主立宪制形成的重要事件,皇权大为削弱,议会权力大为增加。社会矛盾相对有序解决,社会气氛也相对和谐。光荣革命赶走的是亲法的信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迎来的是信新教来自荷兰的威廉和玛丽,从而使宗教矛盾有所缓和,而且,革命反转了之前几次战争中英法联合对抗荷兰的格局,荷兰商人现在成为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大股东,而英国则学习并引进经历过黄金时代的航海大国荷兰的先进金融体制,包括按照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英格兰银行、引入国家公债体系,贸易也不再只是羊毛,而是包括来自美洲、亚洲、非洲各种不同的商品。这奠定了英国成为全球贸易帝国的基础,让伦敦和整个英格兰都日益繁荣。
而苏格兰的生产方式仍仅局限于耕种贫瘠的土地、商业活动局限在交易土地单调的产出。一般民众即使在正常年景除了黑面包之外也罕有其它营养食物食用。
贫困的苏格兰向南望过去,对富裕强大的英格兰,既羡慕又嫉妒。
虽然穷困,但是苏格兰人非常爱国,这等同于说是痛恨英国,因为苏格兰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与英格兰的战争史。三个世纪前苏格兰的人民英雄、“勇敢的心”威廉·华莱士的故事还在流传,而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苏格兰人如何不屈服于英格兰人的压迫的。
不过,阅读历史,你就会知道,这些争斗都是皇室之间争夺利益造成的,与老百姓的福祉没什么关系。但是,老百姓就是愿意把自己想象与这些争斗有关系,似乎能让自己的生死和贫困更有意义,甚至愿意为此去打得头破血流,这就是所谓的爱国主义。
为了说明这一点,并且为讲苏格兰启蒙运动做铺垫,我们要看一下这两个王国的历史,主要是他们皇室的历史。
苏格兰是由来自爱尔兰的凯尔特人建立的,他们比较凶悍,而且因为地理关系,在英格兰被罗马人统治的时候,苏格兰并没有被征服过,至今他们之间还有一段墙的遗址,称为哈德良长城,是罗马人防御北方侵扰的工事。没有被罗马人征服也不完全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没有见识过罗马人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所以苏格兰的发展一直较缓慢。
后来由于欧洲皇室之间的通婚,苏格兰人和法国人关系密切,接受了法国信奉的天主教。到了16世纪初,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女儿玛格丽特嫁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于是,英格兰和苏格兰皇室也连在了一起,这造成日后他们有共用一个国王或女王的情况。
不过即使是这样连了亲,苏格兰王室还是继续和法国交好:玛格丽特的儿子詹姆斯五世娶了一位法国人。当这位皇后很快病死之后,国王为了利益要继续娶法国人。他的表哥、英格兰的亨利八世为了了断苏法这种联姻关系,也想娶这位法国人,但那女人还是嫁给了苏格兰国王。抢婚不成,亨利八世便大打出手。打了四年,1542年詹姆斯五世在败仗之后死去。抢来的这个皇后在四年间快马加鞭地给国王生了两个男孩竟都死去,死前六天给他生了个闺女,这让英-法-苏的三角婚姻争斗关系得以继续进行。
这位苏格兰玛丽一世生下来六天继位,就卷入到苏格兰内部支持新教的和天主教的角力当中。支持新教的大臣想把她嫁给亨利八世的儿子,因为那时亨利八世为离婚不被教廷同意的事已经和天主教决裂。但这两派后来统一意见不想继续谈这门亲事了,亨利八世于是又打将过来。快刀斩乱麻,老臣们就把玛丽许配给法国皇太子以换取法国武力支持。这使得亨利八世非常懊恼,攻打力度愈演愈烈,史上称为“暴力求婚”。
这个说法有点滑稽,但这场战争对苏格兰历史有很大影响。如果考虑到后来苏格兰启蒙运动对世界的影响,那么这个争斗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这是因为它导致苏格兰宗教格局的变更。1546年苏格兰一名新教牧师被当地天主教主教比顿命令以火刑处死,一批新教徒就暗杀了比顿。他们后被击溃,幸存者中一个叫约翰·诺克斯的人被抓到法国船上当奴隶,受尽虐待约19个月。
诺克斯逃出之后到了日内瓦,在那受到加尔文派新教影响,成为加尔文门徒并把《新约圣经》翻译为英文,称日内瓦译本。得到了英国清教徒的敬重 。1555年,诺克斯回苏格兰展开一连串宣讲,半年后回到日内瓦,1559年再次回到苏格兰,讲道非常激励人心,所到之处如烈火燎原。
不过,加尔文派并不温和,他们认为雕像与宗教画属于偶像崇拜,因此除了十字架外,教堂中所有雕像与宗教画都要拆毁。这个破坏运动接连发生在荷兰、比利时、德国、瑞士以及苏格兰。许多艺术家受到新教会的制约,不得不转行。
诺克斯领导的苏格兰加尔文派教徒有更强的暴力倾向。苏格兰许多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物都被强行抹去,尤其是彩色玻璃和雕塑绘画。新建的一些教堂也都遵循其律。不仅如此,他们还洗劫了天主教教会财产。
玛丽一世之母,就是那个法国人玛丽·德·吉斯当时摄政,领着自家军队和法军镇压新教徒,但遭英军和苏格兰叛军夹击,接连失利,没办法,双方达成爱丁堡条约,成立苏格兰改革议会来解决争端,其中新教徒占据了优势。后来经过多次血雨腥风,渐渐地苏格兰变成了一个新教国家。诺克斯强势领导教会,王室也怕他十分。那个玛丽一世曾经被他骂得抹眼泪。也因为诺克斯以及长老会对她的不敬,她后来竟然在宫廷政变中被废掉。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格兰成为新教有英格兰的帮助,但是日渐得势的新教苏格兰长老会并不领英格兰的情。其中一个原因是英格兰的这个新教,和他们的不太一致。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也是欧洲宗教改革的一部分,以1534年《最高权威法令》的颁布为标志,英格兰教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不同于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英格兰宗教改革是由英国王室发动的,它的直接导火索是因为教廷不同意亨利八世离婚,而愤怒的亨利因此脱离教廷,宣布独立。不过亨利之所以敢这么做,也是因为有其它地方新教兴起的示范鼓励吧。实际情况是,亨利继续遵守天主教的仪式,只是不接受教皇权威而已。英格兰宗教改革因此被认为不够彻底。但是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最后英格兰教会也接受了新教的大部分教义,而且与天主教之间的斗争丝毫不比其他地方的力度差。1688年的光荣革命就是英国议会用信新教的威廉和玛丽代替信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
这里我们要提一下英格兰的“渐进性”,即发生在英格兰的很多事,比如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都是渐进的,不是革命性的。因此造成的社会动荡比较小。这也许是由于英国人的某种妥协性格或者他们看问题与别人不同。
相比之下,苏格兰的长老会对天主教会的反叛是坚决的甚至是暴力的。
现在我们还是要回头把相关的王室故事讲完。亨利八世死了之后,他的几个子女相继执政,包括历史上著名的伊丽莎白女王。伊丽莎白的时代是让英国骄傲的时代,其间英国击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权。1603年,伊丽莎白”一生为国捐躯“没有婚嫁因而死后无嗣,英格兰皇位于是由跟她血缘最接近的苏格兰国王,也就是玛丽一世的儿子詹姆斯六世即位。在英格兰他是詹姆斯一世。这样,英格兰和苏格兰就共同拥有一位国王了。(上面提到过,玛丽一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废掉,他这个儿子一岁不到就被立为国王,用新教培养长大。)
詹姆斯一世死后,他的儿子查理一世即位。查理一世独裁暴政,在英格兰不得人心,又对苏格兰的教会干涉不利,苏格兰长老会反叛,让他颜面扫地。爱尔兰方面也有叛乱,最后造成内战,他被处死。克伦威尔共和国时代出现。强人克伦威尔甚至做到了所有前任君王所做不到的,那就是用铁腕把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真正统一地进行统治了。
克伦威尔死后,他的儿子却没有这种能力进行统治,于是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被从欧洲召回。他在位二十五年,虽然有些懒,但大事不糊涂,做得不错。也就是在他当政的时候,有了皇家学会,由皇家保护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这时候有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牛顿、胡克和化学家波义耳等等。查理二世没有合法子嗣,但非婚生子女不少,包括黛安娜王妃和卡米拉皇后的祖先。不过他同情天主教,活着的时候不招惹新教,死前皈依了天主教。1685年他死后,弟弟詹姆斯即位。詹姆斯却直接想恢复天主教,打压新教,不出三年就爆发了光荣革命而被赶到法国流放。
光荣革命中议会重掌大权,1689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议会全体会议上,宣布詹姆斯二世退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格兰,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其实詹姆斯二世是玛丽的爹,这相当于把老爹或岳父赶走)。同时国会向威廉提出《权利宣言》,谴责詹姆斯二世破坏法律的行为,指出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威廉接受宣言提出的要求。宣言于当年10月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因而形成。
随着威廉和玛丽从荷兰回来的,还有个人叫约翰·洛克。
洛克是最具影响力的启蒙哲学家之一,被广泛形容为自由主义之父,是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洛克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他发展出了一套与托马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不同的理论,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其统治才有正当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时,社会契约才会成立,如果缺乏了这种同意,那么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权利。约翰·洛克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并主张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行政权与对外权的统一;立法权是国家最高权力。
洛克的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法国的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美国独立宣言》亦受到他的古典共和主义观念和自由主义观念影响。
因此,这时南方的英格兰弥漫着一种宽容、自由和繁荣富裕的气息。
当时有很多苏格兰人生活在英格兰,会把这些对比的感觉传回苏格兰。但是苏格兰长老会认为,英格兰这种宽容的气息是对教会的极大威胁。如果经济繁荣国家强大,但是教会却失去了权威,那这样的的繁荣和强大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在1697年艾肯海德亵渎案这件事上,教会的决定是坚决、果断和严厉的。通常,亵渎神明需要三次才会被处死,这一回一次就要了这个年轻人的命,任凭他怎样忏悔都不行,效果就是要杀一儆百,让苏格兰人民不要羡慕英格兰的自由化。
不过,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环境如此恶劣,也让教会步履艰难。
这时最后一根稻草压了上来,这是苏格兰建立殖民地的尝试,叫做达里恩计划。
眼看着英格兰在世界各地殖民的成功带来的繁荣和世界地位,苏格兰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英格兰能,我们为什么不能?尤其是,我们有教会的坚强领导,有对神更加虔诚的敬畏,还有更加勤劳的人民。当然,另一个考虑因素,是英格兰人利用海上霸权,封锁了苏格兰与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这也是让苏格兰人不能容忍的事。
1695年苏格兰议会开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决议决定要做英国人做的,而且要做得更好。英格兰人成立了英格兰银行,我们成立苏格兰银行。英国人有东印度公司,苏格兰要成立达里恩公司。
这个达里恩公司的主意,来自一个叫威廉·彼德森的人。他号召苏格兰人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在巴拿马地峡的达里恩海湾建立新喀里多尼亚殖民地。他说,达里恩湾的这个殖民地将管理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陆路通道,这将是全世界将来最重要的一个地方,是“四海之门,宇宙之钥“,苏格兰将因此获取前所未有的财富和影响力。要知道到今天巴拿马也没那么重要,可见当时存粹是个梦想。
英格兰竭尽全力阻挠这项活动,不允许国民和机构投资这项活动。对苏格兰人来说,这是阻挠他们崛起的明证。但越是如此,就越应该团结一心,于是苏格兰举国上下,不分贫富,积极投入,几个月就集资了四十万镑,相当于苏格兰一半的流动资金。
1698年七月,在爱丁堡附近的雷斯港,彼得森一家以及随行1200人员下海出发了。11月,他们到达了达里恩。但是灾难在等着他们。
首先,所带的食物只够半年。附近牙买加和哈瓦那的英国人和西班牙人不仅不帮,还努力使他们不会得到进一步的帮助。这个热带地区,根本不适合苏格兰人,不能种他们熟悉的植物,而且蚊虫肆虐,疟疾泛滥。超过 80% 的人在一年内死亡,包括彼得森的老婆。一年之后,仓皇逃回去的人抵达爱丁堡,这让苏格兰人大为恼火,送人送钱再来两次,依旧失败。
总的来说,计划和供给不当、领导层分裂、缺乏与当地土著部落或邻近的荷兰和英国殖民地的贸易往来、热带疾病流行、英国商业利益集团普遍反对该计划、以及未能预料到西班牙帝国的军事反应,都是导致该计划失败的原因。但这里本来就是西班牙人声称拥有的地盘,苏格兰人没有想到吗?1700 年 3 月,在西班牙军队的围攻下,这项计划最终被放弃。总共损失两千人,还国库巨额亏空。1704年,苏格兰银行甚至拿不出钱来还信贷人,就是违约。
而这时,可恶的英格兰人不断推出新的法令让苏格兰人难堪,其中一项是”外国人法案“,其实就是针对苏格兰人,该法案把所有住在英格兰的苏格兰人定为外国人,他们的财产不能传给他们的后代。还有就是与苏格兰贸易脱钩,禁止各方与苏格兰进行进出口贸易。
苏格兰人气愤地说,一切责任皆在英方。有一艘从美洲回去的英格兰船停在雷斯港,有谣言说这艘船曾参与欺压在达里恩的殖民同胞。于是这艘船被扣留拷问,船长等三人被斩首问罪。
如果要从这个事件里以及当时的情况找出什么经验的话,有的人会认识到,与冉冉上升的头号大国英格兰对抗,苏格兰是不可能成功的。
于是,一个越来越多的说法出现了。那就是,以英格兰为主导,与英格兰统一。
这个说法也许是从英格兰那边说起来的,因为英格兰是愿意统一的,多年来他们一直有这个野心。现在,流亡的詹姆斯二世想拉拢苏格兰人搞复辟,让苏格兰独立着对英格兰是一个威胁。而且英格兰日渐增长的国际地位需要一个强大的英国,统一可以一举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勤劳勇敢的苏格兰人,有着苏格兰长老会的英明领导,会接受这个选择吗?
确实,阻力非常大。有爱国的苏格兰人慷慨陈词地说:“种种经历,让我们认识到,英格兰人绝对不可信赖。与他们合并,就是让我们丧失尊严,成为他们的奴隶。我们的选择只能是与英格兰人分道扬镳。”
但是,饥寒交迫、财政危机让苏格兰人不得不仔细思考自己的处境。
两条路,要么继续对抗,要么联合。
苏格兰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