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我要关心政治,而是政治总在关心我。”
——罗曼·罗兰
也许是,也许不是。
罗曼·罗兰(法语:[ʁɔmɛ̃ ʁɔlɑ̃];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是法国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艺术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1915年因“崇高的理想主义”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描述不同类型的人时对真理的同情和热爱”。
罗兰 (Rolland) 出生在尼夫尔 (Nièvre) 的克拉梅西 (Clamecy),他的家庭既有富有的市民,也有农民。他在他的 Voyage intérieur (1942) 中进行了内省式的写作,他将自己视为“古老物种”的代表。他将这些祖先投射到 Colas Breugnon (1919) 中。
1886 年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录取,他首先学习哲学,但精神上的独立性使他放弃了哲学,以免屈服于主流意识形态。他于 1889 年获得历史学学位,并在罗马度过了两年,在那里他遇到了 Malwida von Meysenbug,这个人曾是尼采和瓦格纳的朋友。对意大利杰作的发现对罗兰的思想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他于 1895 年回到法国时,他以论文《现代抒情戏剧的起源》获得了博士学位。 Histoire de l’opéra en Europe avant Lulli et Scarlatti(现代抒情戏剧的起源。Lully 和 Scarlatti 之前的欧洲歌剧史)。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他在巴黎的各个中学任教,然后于 1902 年至 1911 年指导新成立的社会高等研究学院音乐学院。1903 年,他被任命为索邦大学音乐史的第一任主席,他还1911 年在佛罗伦萨法国学院的音乐部短暂执导。 他从1898年开始发表作品。第一本书于 1902 年出版,当时他 36 岁。通过倡导“人民剧院”,他为剧院的民主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他接受了印度哲学家的著作(“与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和莫罕达斯·甘地的对话”)。罗兰深受印度吠檀多哲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斯瓦米·维韦卡南达 (Swami Vivekananda) 的作品。
因为音乐爱好和专业,他将音乐融入他的小说,写下了《约翰 •克里斯多夫》、《贝多芬传》。
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但胆小的年轻人,不喜欢教书,并非对年轻人漠不关心:约翰-克里斯托夫、奥利维尔和他们的朋友,他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年轻人。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成年人,罗兰都只保持着一种疏远的关系。他首先是一位作家。在确信文学会为他提供微薄的收入之后,他于 1912 年从大学辞职。
罗曼·罗兰一生都是和平主义者。他是为数不多的保留其和平主义国际主义价值观的主要法国作家之一,虽然后来搬到了瑞士。他在 Au-dessus de la mêlée [fr](1915 年),Above the Battle(芝加哥,1916 年)中抗议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4 年,他关于甘地的著作为印度非暴力领袖的声誉做出了贡献,两人于 1931 年相遇。罗兰是一名素食主义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兰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出了一篇篇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但他没有屈服。1915年,获得了該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结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这一决定。罗兰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兰与法朗士及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雅各宾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
1922年5月出席国际进步艺术家大会并签署《国际进步艺术家联盟成立宣言》。
1928 年,罗兰和匈牙利学者、哲学家和自然生命实验者埃德蒙·波尔多·塞克利 (Edmund Bordeaux Szekely) 创立了国际生物发生学会,以促进和扩展他们关于思想、身体和精神一体化的思想。1932 年,罗兰是第一批世界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成员之一。这个组织由明岑贝格 Willi Münzenberg 组织。罗兰批评明岑贝格对委员会的控制,并反对将其设在柏林。
罗兰搬到日内瓦湖畔的维伦纽夫,投身于写作。他的生活因健康问题和参加艺术展览而中断。他应马克西姆·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莫斯科(1935 年),并与斯大林见面,他认为斯大林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 罗兰非正式地担任法国艺术家驻苏联大使。尽管他钦佩斯大林,但他试图干预对他的朋友的迫害。他试图与斯大林讨论他的担忧,并参与了争取释放左翼反对派活动家和作家维克多塞尔日的运动,并写信给斯大林,为尼古拉布哈林请求宽恕。在塞尔吉入狱期间(1933-1936 年),罗兰同意处理塞尔吉 (Serge)著作在法国的出版事宜,尽管他们存在政治分歧。
1937年9月,罗兰回到法国的韦兹莱Vézelay定居,而这里于 1940 年被德国人占领。在占领期间,他完全与世隔绝。 1940年,他从未停止工作,完成了回忆录。他还完成了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生平的音乐研究。在他去世前不久,他写了《佩吉》(Péguy,1944 年),在书中他通过自己记忆的背景来审视宗教和社会主义。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罗兰重獲自由。
他于 1944 年 12 月 30 日在韦兹莱去世,享年78岁。
1921 年,他的密友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Stefan Zweig) 出版了他的传记(英文版 Romain Rolland:The Man and His Works)。茨威格对罗兰深为钦佩,他曾将罗兰描述为欧洲动荡战乱年代的“欧洲道德觉醒者”。茨威格在他自己的自传(英文版 The World of Yesterday)中详细描述了他与罗兰的友谊。
维克多·塞尔吉对罗兰代表他进行的干预表示赞赏,但最终对罗兰拒绝公开与斯大林和专制的苏维埃政权决裂感到彻底失望。 1945 年 5 月 4 日,也就是罗兰死后几周,在 Serge's Notebooks: 1936-1947 中的条目尖刻地指出,“在 70 岁时,约翰-克里斯托夫的作者让自己被暴政洒下的鲜血覆盖,他是忠实的奉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