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一些典故
港大1912年正式招生,由英国总督卢押提倡,华人及东南亚华人捐款六十五万,西人捐款六十万,开始。
1916年第一次毕业。当年却有九个荣誉博士,一个是詹天佑,一个是伍连德。后者是马来西亚人,剑桥医学博士,1910年底东北发生鼠疫,半年内死了六万人,伍去那里指挥防疫,并建立起中国防疫系统和公共卫生概念。
1923年孙中山回到香港,发表一篇英文演说。提到,他年轻时来到香港,感慨香港与他的家乡虽然只有八十公里距离,却在法制、治安和管理上差别巨大。
1935年,胡适没有接受中文系系主任的职务,推荐许地山担任,但来接受荣誉博士。
1939年张爱玲来港,1941年,她在被炸了窟窿的礼堂里看护伤员。
香港一直是个逃生门。是不喜欢新朝人的逃生门。
台湾却是目的地。
香港因为地处边陲,没有受北方大系统管理。
成长在高雄,1961年台湾和香港都得过一次霍乱。
1975年去美国留学。
香港大学的前身,是1887年建立的香港华人西医学堂。 而1897年,鲁迅的父亲生病需要原配蟋蟀做药引子。院长是何启和(Patrick Manson)。他在台湾和厦门行医。开始的时候学生有三十多人,但五年后首届毕业时只有两个人,一位是孙中山。
一个人所抵抗的以及所坚持的,汇成一个整体,就叫做信仰。
信仰,依靠的不是隆重的大声宣告,而是深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最寻常最微小的决定里。
二:一些空想
她说:“殖民地思维:一不重视本土文化和历史,二不重视草根人民,三不重视永续发展。”
想当然,你以为换了殖民者就重视了!
“歌赋街,不过时英国陆军中将的名字,‘脱离殖民’需要知道四十四号的中央书院是孙中山读过的学校,二十四号是孙中山、陈少白等四大寇意兴风发密商革命之处。”
幼稚,你以为‘脱离殖民’就让你知道这些?
“脱离殖民意味着,把殖民者所灌输的美学品味,价值片中和历史观点,不见得推翻,但要彻底反省”
空想,香港推翻“殖民”历史和品味,就不是香港。
“开始用自己的眼光了解自己,开始用自己的词汇定义自己,把本土的文化历史古迹,老街老巷老记忆,即使不美丽不堂皇不体面,一点一滴都当作最珍贵的宝贝老保护真爱。我没看到这个过程真正在香港发生”
真是幼稚文化人的愚蠢和谬想,香港的一切美好记忆就是殖民地,去掉它就是不保护不真爱。你没看到这种变化还好,看到了反倒糟糕。时间未到,到了就看到。
“殖民者不是不重视被殖民者的文化,他原则上不重视文化。因为文化是思想,思想势必意味着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这些都是对统治的障碍。”
太对了,不过这么说,哪个统治者是有文化的?怕还不如殖民者。
所谓激进派和保守派的区别,也可以在这个例子上看得清楚。激进派通常是像龙应台这样的文人,看历史和现实不满意,自以为是正确的,就想改变。保守派深知改变的风险,一般时候越改越差,事与愿违。
“殖民者在的时候,他无心厚植文化根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知道自己迟早要走,香港不是他的家。”
但,文化是人民内生的。文化不需要执政者来“厚植”,他只要少管就好了。香港的文化出在殖民者的少管,而不是“厚植”,如果厚植的话,岂不是英国文化?或者让台北人来厚植,岂不是台北文化?北京上海东北人来厚植,同样。
“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让下一代清清朗朗以自己脚踩的土地和文化为荣。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让孩子们知道,当你不同意一个政府的思维和决策时,你如何站出来挑战它,打败它。”
好幼稚,想得美。
“从敢于拥抱自己的历史和记忆开始,而一万个政治人物的爱国口号呼喊,不如一支低沉的老歌。一株垂垂老树,一条黄昏斑驳的老街给人带来抵挡不住的眼泪和缠绵的深情。”
很浪漫,很文艺,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别再告诉我,香港人虽然没有民主,但是有自由,因为没有民主保障的自由是假的自由,它随时可以被你无法掌握的权力一笔勾销。”
说得没错,但殖民地的自由,不见得是假的自由。
“我把黑人作家James Baldwin的话送给香港朋友:’文化传承是内聚的,它约束了我;天赋权利是外扩的,把我和所有生命永远的连接。但没有人可以只要那天赋权利而不接受他的文化传承。”
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不过我知道她在强调内在文化的重要性。但又能怎么样呢?被统治者,被殖民者,只能在统治者和殖民者的限定和要求下生出自己的文化。